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合作经营让农民激情迸发

    信息发布者:从现在做起
    2018-01-25 16:53:52   转载
    合作经营让农民激情迸发——长沙市鹊山村土地“三权分置 ”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3-01  |  阅读次数:
       从一季稻占80%、双季稻不足10%甚至抛荒近百亩到全部“双种双收”,一年实现了从2100吨到3500吨的增产目标;

      从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到整村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完成了农民“不愿种”到“抢着种”的重大转变;

      从乏人问津到一年接待省内外20多次组团学习考察,村庄发生了从暮气沉沉到生机勃勃的崭新变化。

      这是发生在湖南长沙市宁乡县鹊山村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题是“土地合作经营”、主角是新农民。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鹊山村土地合作经营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创新”!一场缘于顶层设计、基层首创的土地经营体系改革创新。

      “‘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以经营体系创新为突破,推进农业生产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2015年6月3日,在调研新组建的长沙市农委工作时,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如是说。

      在201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胡衡华说:“要扎实做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广土地合作经营新方式。”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或许是对鹊山模式最好的推介,也正是创新长沙践行“十三五”首要理念“创新”、厚植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的前行动力。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鹊山,探访鹊山土地合作经营的创新之道。

      土地经营体系重在创新——从守到创:基层首创创新创效

      守着几分薄田过日子,这是许多传统农民最真实的写照。

      据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剑介绍:鹊山村在籍人口中有849人没有分到地,涉及6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人地分配的不平衡,加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产生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问题。

      51岁的陈华明是种田的“老把式”,从分田到户后,他想从4亩多田中垦出“大天地”,但种了10年田后,种粮没赚到钱的老陈放弃种田了,在村里开了个杂货店。

      “十年前,我从田野这个‘大天地’中缩回到小店铺里,十年后我又从小店铺里返回到‘大田地’中。”之所以“重操旧业”,陈华明坦言是陈剑将他“拉”了回来。

      陈剑认为,真正将村民“拉”回来的则是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新政策。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这样的政策让“憋”了好久的鹊山村村民看到了新希望。

      但政策要“落地”,要不等又不靠,在外打拼多年的陈剑决定带领村民摸索出一条新路来。

      “我们是奔着钱去的,农民种田要赚钱,合作社要盈利,村集体经济要创收。”在陈剑看来,这话虽然俗了点,但表明不是简单的流转,而是村民合作经营,抱团创收。

      而让全部村民都“抱团”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陈剑和村组干部为此召开了大小900多次户主会议,最后全村村民用“按手印”的质朴方式赞同开展“土地合作经营”。

      在鹊山村“两委”的引导下,村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并由农民自愿以现金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对全村4205亩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并划分成60个50—100亩的生产片区,再采取竞价方式租赁给新型职业农民耕种。专业合作社不参与具体生产,主要负责制定生产标准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从而以土地合作社为基础平台,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为了确保农民的主体收益,土地合作社采取“基本分红+二次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基本分红实行按人口分配,其中有田有人的300元/亩/年,“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按150元/亩/年,对基本分红之外的部分,再按土地承包权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红”。

      “既确保了农民的主体收益,又协调好了‘三权’的关系。”长沙市农委主任吴石平认为,一方面,在鹊山村土地合作经营过程中,农民既是土地合作社的股东,也可以参与具体生产经营,确保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始终在农民的主导之下;另一方面,土地合作社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所有者紧密联结起来,为三者利益有效表达和矛盾协商解决提供了平台,较好地理顺了土地“三权”权利和利益关系。

      土地合作社重在管理——从分到合:集合土地、整合资金

      土地合作经营这个新平台搭建了,但不能“新瓶装老酒”,“细碎化”的土地已经不适应适度规模流转和经营的新形势。

      陈剑告诉记者,由于二轮延包多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鹊山村平均一户虽只有4至5亩地,却都分散在六七个地方,多的达十几处,最小的田块不足1分地。陈华明以前家里4亩多田被分成16块,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

      让陈剑更为担心的是,土地分散,集中流转难度大。一块田涉及几十个农户,流转方必须逐个签订协议,有几户不愿流转,就无法集中连片流转。2014年以前,鹊山村也曾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但效果十分有限,生产规模最大的一户只有十几亩,都是捡别人不种的田。而且,分散生产导致农民“只扫门前雪”,逐渐产生“重小家轻大家”的意识,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下降,大量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

    中国农产品网中国农经信息网Copright © 2015-2018 晋ICP备13009980号
    版权所有:长治市农经局 长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0355-3032356  E-mali:cznzzx@163.com
    技术支持:太原市天地博源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30000  联系电话:0351-525685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亲贤北街豪特商务大厦1806室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