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程玉珍——不忘初心 富而思民

    信息发布者:从现在做起
    2018-04-15 17:37:23   转载
    【十佳新型职业农民风采录】 程玉珍——不忘初心 富而思民

    2018-03-24 长治农委 长治三农


     

    不忘初心 富而思民

         程玉珍

    xmy_1514288141/2018-03-24-10-21-45-2453.jpg


     “一村人就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村里人的事,就是我家的事,一家人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让他们有幸福的生活,不能让一个人因贫因病因灾而受罪吃苦。”这是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在当选村委主任时的诺言,几年来,她不忘初心,栉风沫雨,起早贪黑,引领村民日夜践行她的这一诺言。从2011年12月起,短短几年的时间,把昔日一个破旧、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出名的特色示范村、脱贫村。真正做到了一个农村干部所应有的职责和义务,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诺言。

     刘寨村是在四面大山围困中的一个小山村,原来村里很穷,260户中120户属于贫困户。程玉珍1993年嫁到村里,只是结婚那天在村里举行了个典礼,第二天就和丈夫外出务工打拼,十几年后她积累了资金,积累了经验,也积累了人脉。她看到村里的乡亲们中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脱贫致富,就放弃在外继续发展挣大钱的机会,抵押了美容院,把旅游社委托给别人。毅然决然地回到村里,用她的毅力、决心和道德力量改变了这个村的面貌。几年间刘寨村从一个“条件恶劣、设施薄弱、发展滞后、生活困难、留不住人、收不上粮,穿旧衣,喝稀汤,趟小路,住破房”的贫困村,到“挫掉一座山、填平二条沟、建设出村路、建了养老院,家家住上楼、顿顿能有肉、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的村子。2016年底刘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不到1000元增加到了4000多元。


    以诚立信 以农兴村

     

    向阳山坡下一年四季很暖和,程玉珍就想建温室大棚。她自己掏腰包建了几个,可没人敢去包。她想,总得有人先来吃这只“螃蟹”。让谁先吃?她想去抓个“典型”,让村里最穷最胆小的人先“吃”,这些人“吃”出味道来,就会有人争着点这道菜。程玉珍就走家串户动员党员和有技术的农户来吃这只“螃蟹”,经过一翻动员,张雷平说只要你包销,我就干!有了这个“典型”引路,大棚很快都包出去了。她又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建成了98座大棚支持贫困户承包。无力承包的村民在大棚干活,守家在地什么也不耽搁,工作几小时,每天50元,仅这一项每户可增收3000元,村民成了产业工人,就这样设施蔬菜成了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

    同时程玉珍还加大旱地蔬菜和小杂粮的种植推广力度,为群众联系优种,统一培训,保证蔬菜的品质,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并建立统一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刘寨实现了户均1亩旱地蔬菜,1户贫困户一座春秋蔬菜大棚,户均1名打工者。


    制度规范 合作共赢


    程玉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从细小处发现大问题。张雷平“只要你包销,我试试”的一句话,她从中听到了其它声音。什么声音?销售渠道。程玉珍想到,农民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农副产品,比如土鸡蛋、小杂粮、多余的蔬菜,山上还有些药材等等,但这些农副产品在每家每户数量都不是很多,个人拿去销售又不合算。误一个人在县城吆喝大半天,有的人还不会吆喝,一天下来,还不够“工夫钱”。村里要能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专门让会做买卖的人去销售,岂不妙哉!由此她又想到,建起了大棚,用人多了,蔬菜多了,更得有人销售,更得有统一管理。她就产生了建立合作社的念头。想做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经营、销售、生产等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说干就干,很快合作社成立起来了,不但销售,连种子,施肥都实施统一生产标准。合作社还根据社员的各自特长进行有序分工、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实现了村民生产要素优化联合。用程玉珍的话说就是互相拉起手,大手拉小手,这缺那补上,共把富路走。这样做下来,效益大增。


    踏石留印 情系百姓

     

    程玉珍先是把自家美容院抵押了150万元,全部拿到村里修路。又多方筹资建了98座大棚和100多万元的光伏发电,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掏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垫了近1000万元。如今已开工修建的一条通往县城的产业大道。她不但在资金上慷慨奉献,而且干起事来也是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了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每一项工作她都以身作则。刚开始建大棚时,为了节约资金,程玉珍带领村支两委的人身先士卒,吃住在工地,她由于长时间劳累晕倒在了工地。程玉珍经营过美容院,知道容貌在女人和男人心中的份量。但她哪里还顾得了这份量,和村民一起苦苦和老天争斗三四个小时,一个个都活似秦坑里的“兵马俑”。

    贫是脱了,但脱贫之后怎么干,成了大家问程玉珍最多的问题。她审时度势,并回顾她开过旅行社的经历,她把开发旅游作为首选,把村里抗日时期的地道和一个溶洞加快开发,加上大棚采摘,大棚体验,并配合现在的全域旅游,建石磨豆腐、手工醋厂、小杂粮加工,开工建设“民风民俗一条街”。带动村民以集资入股或开设农家乐,发展环保、绿色、休闲为核心的乡村游、骑行游、徒步游,采摘游,让村民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真正让刘寨村实现一年脱贫打基础,二年巩固上台阶,三年发展达小康。几年来,她说虽累,但很快乐,想想村上以前,看看现在的改变,感到幸福和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党的好政策和各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和支村两委成员和老百姓的团结向上,共同努力的精神分不开的,脱贫致富、任重道远、永在路上,她将一如既往的为刘寨村的明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